主管QQ:818690

服务中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前不久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稿79篇,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认真学习这部重要著作,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回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洞察、敏锐判断和理论创造,生动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全面体现了科学理论与丰富实践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完整逻辑。

  任何一个科学思想的创立,都会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厦门工作期间,主持编制的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设置生态环境问题专章,并创造性提出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在宁德工作期间,明确“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发展思路,创造性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在福建工作期间,在全国率先谋划“生态省”建设,推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三明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提出以“绿色浙江”破题浙江生态省建设,亲自谋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浙江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时,对当地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的做法表示肯定,并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天后,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战略高度指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基本路径。在上海工作期间,要求崇明按照建设生态岛的思路,认认真真做下去。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创造性地与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期间的35篇重要文稿,集中体现了这段时间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5月,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2017年5月,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此外,有关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等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的文稿中也有专门呈现。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