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服务中心

深刻把握和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在7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创造性提出人民城市理念。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开创了新局面。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党中央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内涵、理论贡献和实践路径,大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支撑。

  深刻认识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贡献

  人民城市理念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理论与我国实践探索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经验的传承与升华。

  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性。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大工业城市、推动城市从传统城镇向现代都市蜕变的历史进步意义,提出:“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城市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和剥削属性,深刻指出:“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迫使农民离乡背井,陷入城市的贫困陷阱。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无产阶级被迫蜷缩在城市的阴暗角落,承受着身体与精神压迫的双重枷锁。马克思深刻揭露:“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为超越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构想了城市发展的理想图景,即城市发展应超越以资本增殖为唯一目标的逻辑,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展现的场域。列宁进一步将城市与人民相联结,强调:“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城市不再是以“资本为中心”,而是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性分析、将人民与城市明确联系的阐述,为人民城市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与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一脉相承,摒弃了以经济增长、物质空间为重点的片面城市发展策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

  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与深化。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天下为公”到“人民城市为人民”,从“民惟邦本”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从“重民轻利”到“保障人民福祉”,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人民城市理念具有深远的思想智慧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在制定政策与规划时,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实际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以民为本”思想精髓一脉相承。从原则层面看,人民城市理念的“人民至上”,与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以民为本”观念相合相通。

  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这强调了人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体,必须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工作的根本目标。从民生福祉角度看,人民城市理念中的民生福祉思想汲取古代民本思想中“重民轻利”观念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人民城市理念注重实现群众切身利益,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这既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创新发展,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厚人民情怀的时代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