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818690

辉达新闻

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到一人一岗上

海军某训练基地组织“合力冲击”比武。刘秋红摄

海军某训练基地组织“合力冲击”比武。刘秋红摄

风,还未停息。

海军某训练基地三级军士长刘秋桐望向海面,眼神愈发明亮。这里刚经历过一场实兵对抗,刘秋桐独自带领靶机机组,顶着风与红方舰艇编队激烈过招。

深蓝大海上,军士担任指挥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该基地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到一人一岗上,最大限度挖掘人员战斗潜能,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尖子和特长能手。

无论何种专业、无论军衔高低,他们都可能汇入实战化练兵的热潮,激起一朵朵浪花。

一名靶机机长的“标准观”——

关乎生死成败的事,来不得半点模棱两可

鲜有人知,刘秋桐这位挥洒自如的靶机机长,并非科班出身。

来到靶机中队前,刘秋桐是一名伞兵。凌空奇袭、纵深出击、出其不意……伞兵专业的特点似乎与靶机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不过,以前他自己就是“武器”,现在,他是在地面操控靶机远程突击。

乍一看,好像更轻松了。然而,真正走上这个岗位,刘秋桐才明白,他身上的职责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

当伞兵时,他只需要听令而行,“让干啥就干啥”;现在,他要思谋全局,对靶机、对机组,甚至对“敌方”部队负责。“脑子里要主动去想,如何才能让靶机发挥最大效用,通过近似实战的攻击,帮助参训部队提升作战本领。”

这个过程,刘秋桐适应起来并不容易。刚开始参加演训任务时,他在现场忙前忙后,一会儿调试手柄,一会儿查看油箱,一会儿又去加固螺丝……

一次演训活动,中队官兵从清晨开始准备,结果上级下达发射指令后,靶机没有反应。官兵们以为出现了突发故障,最后检查却发现:是一根导线没连!

这件事,给中队官兵内心带来巨大冲击。实际上,论工作状态、吃苦精神,他们不比任何人差,但由于缺乏相关职责细化分工和岗位标准,导致他们出现细节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通过标准化程序化作业提升效率,是每名军人的必修课。”事后,该基地领导在复盘总结时要求全基地推行规范化、标准化作业流程。

从那时起,各专业立足大纲,结合自身实际,设置起清晰的岗位标准,形成多套标准化作业流程和特情处置清单,通过滚动修订、经验交流、常态落实等,推动标准化作业流程全面铺开。

刘秋桐和战友们从头编写操作规程,定人定位组织部署化操演,连最简单的课目下达、人员跑位,他们也调整了多遍。

一些老兵还记得,在第二次参加任务之前,官兵们聚在一起,刘秋桐率先向自己“开刀”,任务筹备会开得“红脸出汗”,大家瞪大了眼睛,反复筛查不符合实战的地方。

刘秋桐在采访中坦言,第一次参加任务,跑前跑后是一种低效的“忙碌”。

举一反三,在部队练兵备战过程中,究竟还有多少忙碌是低效的?

该基地党委认为,设置岗位标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检查、评估、考核贯穿全程,将战斗力标准作为“硬杠杠”,切实落到一人一岗上。

刘秋桐所在中队建立起完整的装备检查清单和任务准备“读卡制”,缺少任何一项,靶机绝不起飞;某中心推行上岗考核责任机制,确保业务人员上岗即胜任;某团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法和舰艇部队做法,广泛制作岗位责任清单、业务处理手册、装备操作流程卡等120余项……

“打仗没有平局,标准就是底线。关乎生死成败的事,来不得半点模棱两可。”该基地领导说,在所有岗位均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标准可比的情况下,官兵业务水平和岗位能力实现跃升。

这几年,靶机中队圆满完成多项任务。刘秋桐也从一名“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响当当的“蓝军机长”。

一名演习导调员的“推背感”——

压力倒逼本领提升,时代催人锐意进取

与刘秋桐一样,导调员唐长生也是从其他专业转岗来的。

来到该基地之前,唐长生曾是海军陆战队的一名“三栖尖兵”。如今,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导调专家,并被基地任命为某室主任。这个过程,唐长生只用了不到3年。

从带领一支10人小分队执行作战任务,到参与筹划设计多军兵种联合演习,这不仅是兵力规模上的扩充,更是思维层次上的飞跃。如此短的时间内,唐长生何以做到?

战场上,一名优秀射手往往是“子弹喂出来的”;而在战场幕后,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海战设计者,则需要知识和实践的双重加持。